×

郑泉水院士:从零到一是改变世界的创新|2023全球创新人才论坛

发布者:李瑶发布时间:2023-11-09浏览次数:78

11月8日,2023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创想·创新·创造 追梦·筑梦·圆梦”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深圳零一学院院长郑泉水作为人才代表作了主旨演讲。






从八十年代至今,郑泉水院士的研究数次经历“从0到1”的创新,在张量和本构理论与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结构超滑科学技术与颠覆性产品以及极端疏水科学技术与颠覆性产品三大方面都有“从0到1”的学术成就。


郑院士的学术生涯从力学研究开始。在科学研究中,他发现摩擦磨损会是一个大问题,便开始专注研究结构超滑,解决问题的“颠覆性根技术”。2000年后,郑院士开创了结构超滑(指两个固体表面全接触滑移时摩擦几乎为零、磨损为零的状态)理论与应用技术。摩擦与磨损作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基本物理现象,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使得人类梦寐以求的大量关键技术难以实现。结构超滑技术的诞生,将为相关问题带来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工作中,尤其是教学和指导研究生过程中,郑院士的发现了很多学生很迷茫和困惑,引发了对于新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他意识到,青年人才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通过创新去做教育,未来的小孩,会在创新的生态下成长得更好。

2009年,郑泉水院士担任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简称“清华钱班”或“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教授。钱学森班以“发掘和培养有志于通过技术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创新型人才,探索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使命。创办十余年来,钱学森班独创了以“学生-问题-导师”三要素聚变为核心的钱班模式,总结出的人才培养的方法论——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内在激情,更好地个性化和创造性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用最少的学分培养了一批极富创造力和创新潜质的前沿交叉人才,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构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已经实践了14年,在找到了一套系统的拔尖创新培养方法,培养了一批堪称未来之星的年轻科学家的同时,新的深圳零一学院,正在更大范围,面向全国师生推广这种模式。

2019年,郑泉水基于清华钱班的理念和经验,创办了深圳零一学院,积极探索一种面向社会开放的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陪长”模式,建立起更加长期有效的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零一学院落地深圳两年多以来,从全国乃至全球发掘极具创新潜质且敢于冒险和开拓的青少年学子,聚焦面向未来前沿科技的挑战性大问题,吸引来自全球的顶尖导师和科技企业,开展以重大挑战问题为牵引的“进阶研究—精深学习”教育范式,从而推动深圳和大湾区的创新力量,让更大范围、更多类型的孩子的潜能和创新天赋得到激发和绽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蓄力,成为探索全球领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的先行者。

在清华当教授30年,郑泉水院士一直关注人才的成长,与团队一同坚持清华“钱班”的理念是“让每个人找到他自己最喜欢的样子,他最喜欢、最擅长,觉得有意义的事“,但也并非所有“钱班”的学生都寻找自身在科研领域的方向。





2019年,一位学生在“钱班”三年都没能成功定位自我,面临退出“钱班”的处境。当时出于对人才的爱护和支持,郑院士结合其兴趣将他推荐到了深圳华为实习。

随后,华为的一个关键技术性问题点燃了他的学术激情,在几个月的废寝忘食研究后,他成功解决了一个华为重要的技术性问题,并以本科生身份破格留在了华为。

“在钱班时,我自己也包括我清华的同事,我们那些问题没有点燃他,但深圳点燃了他。“郑泉水院士表示,深圳科技机会有助于激发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找到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深圳不仅是一片教育的沃土,也是一片创新沃土,未来,创新教育的梦想在深圳和大湾区这片土壤上来逐渐地实现。

  

转自:深圳发布,部分内容有删改,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读特新闻、南方+

编辑:钟汝芳 邱悦

审读:黄淳 吴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