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EN/中文
导航
关于我们
中心概况
新闻动态
新闻速递
创新动态
交叉创新
X-Research
X-Seminar
X-Platform
中心团队
研究团队
核心成员
合作成员
博士后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
招生招聘
教职工/博士后招聘
博士/硕士招生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国际一期
“智能表面研讨会2023”圆满落幕
X-创变者未来领袖智汇坊
中心概况
清华SIGS计划以双螺旋中心(Center of Double Helix CDH)为大湾区清华品牌发展战略的关键抓手,是在清华SIGS“6+1”优势交叉学科与丰富国际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清华钱班人才培养创新理念,共同构建跨学科开放式交叉学科平台。CDH于2023年2月25日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探索科研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双螺旋模式,实现从零到一的本土原创性科学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融合,为新科技产业落地构建开放式的合作生态,助力清华SIGS交叉学科领域技术产业落地,实现以人才引领的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提供充足推力。CDH现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信息大楼与国际一期大楼建有超过700m2的实验中心、会议室与办公区域。
Read More
主要任务
突破关键技术,培养创新人才,孵化科技企业
创新管理
打破学科壁垒的陪长生态;学术大师、企业高管、政府舵手引导方向;重点突破高精密微纳尺度加工技术及其极端应用;面向未来10-15年的技术培育与孵化。
新闻动态
新闻速递
创新动态
More+
More+
UNIST Rodney S. Ruoff教授受邀访问中心| DAIKIN Lecture 系列讲座、CDH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10月17日上午,清华SIGS材料研究院及双螺旋中心联合在能源楼504举办了“ DAIKIN Lecture 系列讲座(第十九讲)”、“CDH学术论坛”。来自清华SIGS的师生近50人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韩国蔚山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院(UNIST)特聘教授Rodney S. Ruoff做了以《单晶石墨烯的宏观力学行为》(Macroscale Mechanics of Single Crystal Graphene)为主题的报告分享,并与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中科院院士、双螺旋中心主任郑泉水教授出席了此次活动,并为Rodney S. Ruoff教授颁发了大金奖杯。双螺旋中心副主任雷钰担任主持。Rodney S. Ruoff教授团队在报告中披露单层单晶石墨烯(SCG)研究成果:在 Cu (111) 或 Ni (111) 箔上生长 SCG,制备标距 10 毫米、宽 2 毫米的 “狗骨状” 样品,测定其不同晶向的杨氏模量、断裂应变与拉伸强度。结果显示,该 SCG 具备卓越拉伸强度,为航空航天等领域轻质结构部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尤其适配空间探索、飞行器设计等高性能需求场景。活
UNIST Rodney S. Ruoff教授受邀访问中心| DAIKIN Lecture 系列讲座、CDH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10月17日上午,清华SIGS材料研究院及双螺旋中心联合在能源楼504举办了“ DAIKIN Lecture 系列讲座(第十九讲)”、“CDH学术论坛”。来自清华SIGS的师生近50人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韩国蔚山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院(UNIST)特聘教授Rodney S. Ruoff做了以《单晶石墨烯的宏观力学行为》(Macroscale Mechanics of Single Crystal Graphene)为主题的报告分享,并与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中科院院士、双螺旋中心主任郑泉水教授出席了此次活动,并为Rodney S. Ruoff教授颁发了大金奖杯。双螺旋中心副主任雷钰担任主持。Rodney S. Ruoff教授团队在报告中披露单层单晶石墨烯(SCG)研究成果:在 Cu (111) 或 Ni (111) 箔上生长 SCG,制备标距 10 毫米、宽 2 毫米的 “狗骨状” 样品,测定其不同晶向的杨氏模量、断裂应变与拉伸强度。结果显示,该 SCG 具备卓越拉伸强度,为航空航天等领域轻质结构部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尤其适配空间探索、飞行器设计等高性能需求场景。活
2025/10/23
Read More
双螺旋中心举办2025青年学者沙龙(第3期)
10月15日,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在国际一期A座四楼举办了 “2025青年学者沙龙(第3期)”。来自清华SIGS的师生近30人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双螺旋中心副主任雷钰担任主持。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南大学张理源教授做了以《高质量人工石墨的合成》为主题的报告分享,并与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据报道,使用金属作为催化剂可以获得大晶粒尺寸的石墨薄膜,但所得石墨大多存在严重褶皱,因而含有降低其性能的缺陷。张理源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使用与制备该合金熔体所用金属箔横向尺寸相同的扁平镍钼合金熔体,成功合成了仅含少量纳米扭结且尺寸可控的镜面大晶粒石墨薄膜。同时,张理源讲到,由于刻意蒸发大部分镍形成了多孔基底,从而在冷却前显著削弱了基底与石墨薄膜的相互作用,该石墨薄膜呈现出极少纳米扭结和镜面般的外观。这种镜面石墨呈现100% AB堆叠结构,晶粒尺寸达毫米级,远超高定向热解石墨的多微米晶粒尺寸,其大小仅能与少数天然石墨相媲美。张理源,中南大学博士(师从柴立元院士)、香港大学博士后、德国马普学者(MPIKG)、韩国IBS CMCM高级研究员,合作导师分别是李晓岩教授、Markus Antonie
双螺旋中心举办2025青年学者沙龙(第3期)
10月15日,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在国际一期A座四楼举办了 “2025青年学者沙龙(第3期)”。来自清华SIGS的师生近30人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双螺旋中心副主任雷钰担任主持。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南大学张理源教授做了以《高质量人工石墨的合成》为主题的报告分享,并与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据报道,使用金属作为催化剂可以获得大晶粒尺寸的石墨薄膜,但所得石墨大多存在严重褶皱,因而含有降低其性能的缺陷。张理源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使用与制备该合金熔体所用金属箔横向尺寸相同的扁平镍钼合金熔体,成功合成了仅含少量纳米扭结且尺寸可控的镜面大晶粒石墨薄膜。同时,张理源讲到,由于刻意蒸发大部分镍形成了多孔基底,从而在冷却前显著削弱了基底与石墨薄膜的相互作用,该石墨薄膜呈现出极少纳米扭结和镜面般的外观。这种镜面石墨呈现100% AB堆叠结构,晶粒尺寸达毫米级,远超高定向热解石墨的多微米晶粒尺寸,其大小仅能与少数天然石墨相媲美。张理源,中南大学博士(师从柴立元院士)、香港大学博士后、德国马普学者(MPIKG)、韩国IBS CMCM高级研究员,合作导师分别是李晓岩教授、Markus Antonie
2025/10/23
Read More
双螺旋中心举办2025青年学者沙龙(第2期)
8月27日,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在国际一期A座四楼举办了 “2025青年学者沙龙(第2期)”。本次活动邀请了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亚历山德罗·西里亚(Alessandro Siria)作以《Bridging realms: synergistic nanofluidics between soft and hard condensed matter》为主题的报告分享,并与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双螺旋中心助理教授彭德利担任主持,来自清华SIGS近3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碳纳米材料在水渗透方面展现出独特性质,包括超低流体动力摩擦和卓越的离子传输能力。这些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水-碳摩擦理论,更催生了基于固体电子集体激发与液体分子耦合作用的新型纳米通道流体传输理论框架。亚历山德罗·西里亚教授的报告系统回顾了纳米尺度流体传输研究的前沿进展,并重点介绍了我们在限域材料电子特性与流体行为复杂耦合机制方面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据悉,亚历山德罗·西里亚教授现任深圳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荣誉访问教授,并受邀加入为双螺旋中心的核心成员。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巴黎高等师范学
双螺旋中心举办2025青年学者沙龙(第2期)
8月27日,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在国际一期A座四楼举办了 “2025青年学者沙龙(第2期)”。本次活动邀请了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亚历山德罗·西里亚(Alessandro Siria)作以《Bridging realms: synergistic nanofluidics between soft and hard condensed matter》为主题的报告分享,并与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双螺旋中心助理教授彭德利担任主持,来自清华SIGS近3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碳纳米材料在水渗透方面展现出独特性质,包括超低流体动力摩擦和卓越的离子传输能力。这些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水-碳摩擦理论,更催生了基于固体电子集体激发与液体分子耦合作用的新型纳米通道流体传输理论框架。亚历山德罗·西里亚教授的报告系统回顾了纳米尺度流体传输研究的前沿进展,并重点介绍了我们在限域材料电子特性与流体行为复杂耦合机制方面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据悉,亚历山德罗·西里亚教授现任深圳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荣誉访问教授,并受邀加入为双螺旋中心的核心成员。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巴黎高等师范学
2025/09/16
Read More
刚刚!央视新闻报道“自超滑”最新发展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播出《新闻直播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主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所长郑泉水院士接受央视记者采访,以超滑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实践为案例,解读广东“敢投早、敢容败”金融生态,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从事源头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广东探索了敢投早、敢容败的资本生态,为前沿技术攻关提供了强韧金融支撑。」在深圳坪山的全球首个自超滑研究机构,郑泉水院士刚刚带领团队首次实现,对于石墨自超滑界面的热输运测量,揭示了其卓越的导热性能。自2019年正式成立以来,超滑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该领域多项源头创新技术突破。郑泉水院士表示,“真的要做一个这种颠覆性的东西,是你得准备熬十年,看中了这个人,他能坚持,这就是投早投小背后的逻辑。”从“世界工厂”到“源头创新高地”,广东的科技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在去年10月正式实施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中,耐心资本、容错机制都有了清晰明确的表述。今天,广东拟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19个,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5100亿元。这不仅是技术的量变,更是创新范式的质变。当世界进入创新“深水区”
刚刚!央视新闻报道“自超滑”最新发展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播出《新闻直播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主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所长郑泉水院士接受央视记者采访,以超滑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实践为案例,解读广东“敢投早、敢容败”金融生态,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从事源头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广东探索了敢投早、敢容败的资本生态,为前沿技术攻关提供了强韧金融支撑。」在深圳坪山的全球首个自超滑研究机构,郑泉水院士刚刚带领团队首次实现,对于石墨自超滑界面的热输运测量,揭示了其卓越的导热性能。自2019年正式成立以来,超滑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该领域多项源头创新技术突破。郑泉水院士表示,“真的要做一个这种颠覆性的东西,是你得准备熬十年,看中了这个人,他能坚持,这就是投早投小背后的逻辑。”从“世界工厂”到“源头创新高地”,广东的科技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在去年10月正式实施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中,耐心资本、容错机制都有了清晰明确的表述。今天,广东拟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19个,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5100亿元。这不仅是技术的量变,更是创新范式的质变。当世界进入创新“深水区”
2025/05/09
Read More
郑泉水院士:二十年跨界创新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2024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院士参加了于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举行的杰出学人讲座并作为主讲人发言。郑院士以“二十年跨界创新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为题,分享了自己在“自超滑”(原“结构超滑”)技术领域从零到一的艰辛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郑院士的演讲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科学创新的艰难与魅力,更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发。在演讲中,郑泉水院士详细回顾了自己二十年来在“自超滑”领域的创新历程。自超滑(原称“结构超滑”)是指两固体表面之间无润滑剂、直接接触滑移时磨损和摩擦系数都为零的奇妙状态。这项研究不仅难度大,更对突破毫米甚至纳米级的机械技术创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郑院士的创新之路始于2000年左右。当时,他深感自己在连续介质力学领域的研究已触及天花板,于是决定转向一个全新的领域——纳米力学。然而,纳米力学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连“纳米学”这个词都尚未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郑院士凭借对第一性原理的坚信,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第一性原理强调回归事物的本质
郑泉水院士:二十年跨界创新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2024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院士参加了于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举行的杰出学人讲座并作为主讲人发言。郑院士以“二十年跨界创新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为题,分享了自己在“自超滑”(原“结构超滑”)技术领域从零到一的艰辛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郑院士的演讲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科学创新的艰难与魅力,更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发。在演讲中,郑泉水院士详细回顾了自己二十年来在“自超滑”领域的创新历程。自超滑(原称“结构超滑”)是指两固体表面之间无润滑剂、直接接触滑移时磨损和摩擦系数都为零的奇妙状态。这项研究不仅难度大,更对突破毫米甚至纳米级的机械技术创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郑院士的创新之路始于2000年左右。当时,他深感自己在连续介质力学领域的研究已触及天花板,于是决定转向一个全新的领域——纳米力学。然而,纳米力学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连“纳米学”这个词都尚未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郑院士凭借对第一性原理的坚信,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第一性原理强调回归事物的本质
2024/12/02
Read More
祝贺!董恺琛,2024年MINE青年科学家奖!
9月21日,由《微系统与纳米工程》(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MINE)期刊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 MINE青年学术沙龙”在陕西西安召开。学术沙龙包括四大主题,来自国内54所大学及研究院所的75位青年骨干学者在决赛现场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10余位微纳领域专家现场精彩点评。伊恩·怀特(Ian White)为获奖者颁奖(左三为董恺琛)我院助理教授董恺琛参会并作题为“零功耗相变式智能微纳器件”( Zero-power Phase-change Smart Micro/nano-devices)的学术报告,凭借其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荣获“2024 MINE青年科学家奖”(MINE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MINE执行主编崔天宏,英国巴斯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INE执行主编伊恩·怀特(Ian White)为获奖者代表颁发获奖证书。董恺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助理,双螺旋中心副主任。本
祝贺!董恺琛,2024年MINE青年科学家奖!
9月21日,由《微系统与纳米工程》(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MINE)期刊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 MINE青年学术沙龙”在陕西西安召开。学术沙龙包括四大主题,来自国内54所大学及研究院所的75位青年骨干学者在决赛现场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10余位微纳领域专家现场精彩点评。伊恩·怀特(Ian White)为获奖者颁奖(左三为董恺琛)我院助理教授董恺琛参会并作题为“零功耗相变式智能微纳器件”( Zero-power Phase-change Smart Micro/nano-devices)的学术报告,凭借其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荣获“2024 MINE青年科学家奖”(MINE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MINE执行主编崔天宏,英国巴斯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INE执行主编伊恩·怀特(Ian White)为获奖者代表颁发获奖证书。董恺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助理,双螺旋中心副主任。本
2024/10/24
Read More
交叉创新
More +
X-Research
信息 / 光子
Info/Photonics
生物 / 化学
Bio/Chem
力学 / 机电
MEMS/NEMS
纳米 / 材料
Nano/Mater
X-Seminar
X-Seminar
Carbon and Boron Nitride Materials: Basic Science and Broader Impact
2025/10/17
活动时间:2025.10.17
活动地点:清华SIGS能源楼504
组织机构:双螺旋中心
主讲嘉宾:Rodney S.Ruoff
Synthesis of High-Quality Artificial Graphite
2025/10/15
活动时间:2025.10.15
活动地点:清华SIGS国际一期A座4楼
组织机构:双螺旋中心
主讲嘉宾:张理源
2025 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 Conference (SSL 2025)
2025/01/06
活动时间:2025.1.19-22
活动地点: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国际一期
组织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主讲嘉宾:郑泉水院士等
X-Seminar系列学术活动第5期-柔性二氧化钒薄膜及其智能器件
2023/10/30
活动时间:2023/11/3 14:00-15:00
活动地点:信息楼811室
组织机构: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
主讲嘉宾:马赫 副教授
X-Platform
构建“从零到一”的大联合科研中心,实现「创新教育→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
教育开放
人才开放
场地开放
资源开放
中心团队
研究团队
核心成员
合作成员
博士后
管理团队
管理委员会
职能管理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
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重大挑战问题为牵引,吸引全球顶尖导师/顶尖创新企业家深度参与培养全过程,让顶尖导师陪伴学生一起成长,形成“问题-学生-导师”三要素聚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打造引领全球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实现个体创新潜能充分绽放。打破传统学校年级、学科以及校园围墙束缚,利用新型数智平台技术,实现对高潜质创新学子的五维(全球学生、全球问题、全球导师、时间贯通、学科交叉)开放式培养。
未来科技与产业【硕士】项目
一、项目简介未来科技与产业硕士项目(Futur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FIT)为两年制全英文项目,旨在建立基于研究型学习的APRIL(Advanced Progressive Research for Intensive Learning)硕士生培养体系,面向国家未来科技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大问题,通过“导师组”机制吸引国际顶尖导师、SIGS学术导师及企业导师,构建自主创新研究生态,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本着“严进严出”的基本原则,以选拔“冒尖”人才,培养对科技发展和产业布局有着敏锐感知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企业家为培养目标。赋予未来领导者以解决未来挑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激发创造力并促进创新。为学生构建自主性研究型学习生态,顶层优化本研一体化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避免重复设课,形成知识结构完整、课程衔接合理、培养环节优化的本研一体化方案。培养环节主要包括:课程、交叉轮转和专业实践。学位授予包括:电子信息(0854)、机械(0855)、材料与化工(0856)专业硕士学位。二、项目特色未来科技与产业硕士项目拓展源自清华钱班的研
未来科技创新领袖【博士】项目
打破以知识结构建设为核心、学段分割的传统培养模式,首次实现以重大挑战性问题为牵引,以“进阶研究—精深学习”体系(Advanced Progressive Research for Intensive Learning, APRIL)为核心的人才“成长-冒尖”体系,辅以科学设计、逐级上升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等级认定”系统,为学生提供目标明确、反馈及时、能力适配的创新成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