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26日,由深圳零一学院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双螺旋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 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开幕式暨首站研讨会在深圳隆重召开。
该研讨会的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2024年全国两会上怀进鹏部长关于“采取怎样措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讲话精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研讨会受到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科创局、深圳市教科院,南山区委组织部、南山区教育局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武晓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郑泉水,国务院原参事、乐平基金会理事长汤敏,北京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邹俊新,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陆一,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等嘉宾精彩致辞、重磅开讲,近80余位专家学者、创新教师济济一堂、集智共创,聚焦研讨会主题进行了多场分组研讨,直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深入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聚焦新质生产力 集智共创新时代
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强化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本年度系列研讨会,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共创、共选、共培、共享的开放式贯通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体系”主题进行逐层进阶式的深度研讨,形成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生互换的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共建拔尖创新人才交流平台。
据了解,本次首站研讨会,聚焦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联合选拔与培养”展开分组深度研讨,针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就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在深圳这个科技前沿和改革先行示范区共建、共享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徐芦平副院长现场主持活动
开幕式由深圳零一学院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行健书院副院长徐芦平主持。
会议回顾了2023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的有关情况。据介绍,2023年,该系列研讨会圆满举办了三场。研讨会期间,共邀请了程耿东、郭东明、何国威、冷劲松、贾振元、郑晓静、周建平、郑泉水等八名院士精彩致辞或作主旨报告。与会专家通过三站的研讨形成了《2023年拔尖创新人才特色陪长“专家共识”》,一共形成了四个方面12条专家共识。该系列研讨会获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等二十余家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武晓峰书记现场致辞
开幕式上,武晓峰书记上台发表欢迎致辞,并提出对本次研讨会的殷切期望:站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前夜,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人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希望各位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应具备历史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
郑泉水院士现场致欢迎辞
郑泉水院士发表欢迎致辞,“我们希望通过该系列研讨会,形成高校资源链接的闭环,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长周期、本硕贯通、大中贯通一体化培养。让我们共同努力,一同打造数字时代的教育新范式,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贡献我们大家的力量!”
平行研讨破掣肘 探索育才新路径
汤敏理事长发表讲话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新型人才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职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研讨会上,国务院原参事、乐平基金会理事长汤敏发表《如何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旨报告。他指出,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其实是长期十分关注的,强调了培养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方向。“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扩大和完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激活人才发展源动力;第三,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助力拔尖人才发展提质增效。”
汤敏理事长接受采访时表示,拔尖的人才往往比较偏科,教育不能一刀切,要重视偏科的“奇才”“怪才”,对拔尖人才多加呵护,他们专注特定领域的研究能力,有助于该领域的重难点突破,进一步推动社会科技的进步。
郑泉水院士发表讲话
“2009年,我们提出了个性化培养的概念,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进到钱班都是优中选优的学生,我必须让每个人都成为钱班的第一名,这是怎么做到的?当初想到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每个人去做别人从来没做过的事,这不就是创新科研吗!”郑泉水院士在《如何合作促进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旨报告中,首先分享了“钱学森力学班”的建设历程的宝贵经验,“这整套体系做完,它最核心的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获取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形成良好生态。”郑泉水院士还强调了“破圈思维”。他表示,各高校之间的破圈交流,各联盟学校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学生创新发展。
在报告的结尾,郑泉水院士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他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国高校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顶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陆一教授线上作主旨报告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陆一,在研讨会上作《全国拔尖学生学情调查的重要发现》主旨报告,分享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数据和分析。她提到,和5年前第一次调查相比,拔尖学生的学习动力总体上略有提升,但是动力的来源性质呈现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来自就业升学、父母期望等外部动力升高,而来自探索求知、自我挑战等内部动机下降。这提示大学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大环境的变化会改变教育的前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
在报告的结尾,陆一教授发出邀请,欢迎各个院校积极参与拔尖学生学情调查,助力完善拔尖学生发展生态。
邹俊新理事长发表讲话
“选拔人才、支持人才,也是北京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使命所在。年轻人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一个青年人的高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高度。”北京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创始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邹俊新,作《以创新之名点亮未来》主旨报告,他深入探讨了创新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相比高校和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生互换(等具体操作层面的)探讨,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需要提供资源那么简单,需要高校、企业、资本多方面共同努力,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平台,同时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创造自由探索、实现创新的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让更多的创新人才在学校、在创业群体中涌现。”
在报告的结尾,邹俊新理事长真诚地向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期待共同交流,探索更多合作的可能性,为发展我国的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和力量。
多元探讨启智慧 绘就未来新发展
主旨报告之后,现场开启《发展新质生产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圆桌讨论。活动由徐芦平副院长主持,现场直面挑战性问题,专家学者精彩观点集萃、妙语连珠。
汤敏理事长认为,对拔尖创新人才本身来说,最大的痛点是目前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他认为,深圳零一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打补丁”的方式是目前可行的办法。这种方法跟现在教育方式并不矛盾,反而是互补的。
郑泉水院士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应试教育模式带来的固定思维挑战,这需要“颠覆性创新”来破解,即社会对教育的颠覆性创新。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特点为逐点纠正,逐渐适应。
陆一教授表示,尽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面临着重重挑战,但也与机遇并存。既然我们国家看重拔尖创新人才,有这样的举国体制的指挥棒,其实有可能从内部改变高考,使得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能够选拔人才的机制。
邹俊新理事长表示,西方教育是给孩子点了一把火,而中国的教育是给孩子补短板。这句话涵盖了两个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模式。在现有的制度下,作为基金会代表,我们可以支持孩子除了中考、高考这个选拔机制之外,可以给广大人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路径,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