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鲁大学Winter团队、清华大学SIGS王潇雄团队Nature Water:无金属电活性膜高效硝酸盐还原

发布者:李瑶发布时间:2024-08-12浏览次数:31


图片

第一作者:范颖正、王潇雄
通讯作者Lea R. Winter
通讯单位耶鲁大学

图片

成果简介

近日,耶鲁大学Lea R. Winter团队和清华大学SIGS王潇雄团队在Nature Water上发表了题为“Highly efficient metal-free nitrate reduction enabled by electrified membrane filtr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决了电化学脱除水中硝酸盐依赖于金属催化剂的困境,通过传质和电流调控利用未经修饰的碳纳米管电活性膜实现了硝酸盐的高效还原,提供了一种无需金属的高效电化学硝酸盐还原策略。


图片

引言

饮用水中硝酸盐的电化学脱除技术主要依赖于金属催化剂。然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复杂,处理成本高,且存在金属溶出引发二次污染的风险。本研究采用了未经修饰商品化碳纳米管(CNT)制成不含金属的电活性膜(CNT-EM),利用流通式电过滤,实现了与金属催化剂相媲美的硝酸盐还原性能。通过实验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揭示了CNT-EM中硝酸根扩散边界层的缩减降低了扩散阻力,进而提高了局域硝酸盐的转化效率。通过对比原始CNT-EM和富缺陷CNT-EM的硝酸盐还原效率,识别了CNT中的固有缺陷即可作为催化活性位点。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证实CNT的内在缺陷位点上,*NO2*NO的吸附能得到了增强。这些固有缺陷位点普遍存在于商品化CNT中,在水的流通模式下更易使硝酸根与其接触。CNT-EM在实际地表水中展示了长期稳性、耐环境干扰的特性,处理出水能够满足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标准,揭示了其规模化应用的潜力。本研究阐明了电过滤技术如何实现反应与传输速率的动态匹配,提出了无需复杂催化剂设计即可显著提升电化学反应性能的新策略,有效弥补了现有饮用水脱硝技术依赖于金属催化剂的不足


图片

图文导读

图1 CNT-EM电过滤还原硝酸盐的表征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真空过滤技术,将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悬浮的CNTs过滤至陶瓷微滤膜基质上,成功制备了无金属的CNT电活性膜(CNT-EM)。该膜具有低接触角和高透过性,且PVA的稳定性在长时间浸泡于去离子水中后得到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电流密度范围内,CNT-EM保持了高透过性,且对盐的截留率保持一致。在电过滤实验中,采用流通模式的CNT-EM在硝酸盐转化效率上显著优于传统流经模式,硝酸盐转化率达80.3%。该结果表明流通模式显著提升了硝酸盐的电化学还原活性。在流通模式下,三维电极的多孔结构降低了传质速率的限制,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CFD模拟显示在流通模式下硝酸盐浓度从10 mM降至约1.5 mM,而在传统流经模式下仅降至约8.5 mM。此外,通过比较扩散和对流的时间尺度发现,鉴于CNT-EM的薄厚度和纳米级微孔径,流通模式下基本无扩散限制,保证了整体反应速率

图2 CNT-EM的电化学硝酸盐还原表现


通过调整滤液通量可以有效控制硝酸盐还原活性。实验观测到电流密度与硝酸盐的转化率呈现正相关性。在0.3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CNT-EM的硝酸盐还原法拉第效率达到了最高的93%。而当电流密度进一步提高时,效率却出现下降,这是由于与氢气生成的竞争反应所致。在电过滤过程中,硝酸盐的转化率与滤液通量间呈现火山型关系:在固定的电流密度条件下,转化率随滤液通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因此存在最佳滤液通量。此外,最佳滤液通量与电流密度成正比,意味着最大转化率时,对流速率与固有反应速率匹配。构建数学模型对这一关系进行验证,实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证明了滤液通量在控制整体反应速率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表明,通过调整滤液通量,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硝酸盐还原反应的整体速率,且在高电流密度的条件下,还能够维持反应的本征动力学特性。


图 3 CNT-EM的催化活性位点分析


通过引入经过氧化和还原处理的缺陷型CNTsr-o-CNTs),缺陷的增加显著显著提高了硝酸盐还原的催化活性。尽管引入更多缺陷会降低电导率,但其增加了硝酸盐还原的催化活性,表明缺陷为硝酸盐还原提供了低配位的活性位点。此外,利用等离子体蚀刻技术引入空位缺陷的CNTs也展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证实了缺陷是流通模式下催化活性的主要来源


图4 CNT-EM电化学硝酸盐还原的理论分析

DFT和MD模拟发现缺陷位点上NO2的吸附能显著高于无缺陷位点,表明缺陷位点能够显著增强NO2CNT间的吸附作用,并促进电子的转移。反应坐标分析显示,在缺陷位点上NO的形成过程更具放热性,且吸附能更高,明缺陷位点促进了NO的形成和电子的传递。因此,CNTs上的结构缺陷是硝酸盐还原反应的主要活性位点,缺陷度的提高增加了CNTs的电催化活性。然而,在流经模式下,硝酸根与CNT表面的碰撞次数有限,每10纳秒仅38.7次,导致相互作用能低,仅为-213.24 kJ mol-1,限制了硝酸盐的转化率。而在流通模式下,硝酸根离子能够穿过交织的CNT结构,碰撞次数增加到每10纳秒83.8次,相互作用能提升至-444.86 kJ mol-1,从而显著提高硝酸盐的转化率。二维数密度图显示,在流通模式下硝酸根离子与CNT的碰撞频率更高,这有助于提高吸附速率和后续的电子转移反应。此外,CFD结果证实了具有交织CNT结构的系统中硝酸盐的转化率显著高于没有CNT纤维的系统。综合建模和实验结果表明,流通模式能显著增强硝酸根与CNT缺陷位点的接触,进而使活性位点得到有效利用,提高硝酸盐还原效率


图5 CNT-EM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研究全面评估了CNT-EM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潜力,验证了其在电解质溶液、合成地表水和实际地表水中的性能和稳定性。在电解质溶液的测试中,电池电位和透过液通量在300 min的实验周期内保持稳定,表明CNT-EM的电性能和膜孔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原位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在不同电流密度和作用时间下,CNT结构的D/G带比值保持恒定,进一步证实了CNT-EM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CNT-EM在低电流密度和引入天然有机物条件下也能满足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标准。此外,还原过程的能耗为0.43 kWh g-N-1,水力停留时间小于15秒,主要还原产物为氮气。在处理实际地表水时,CNT-EM展现了卓越的抗污染性和长效稳定性,电位在长达50 h的测试中保持稳定,并保持了氮气的高选择性和低能耗特性。CNT-EM在不同尺寸下均表现出了卓越的机械稳定性和可定制性,这表明它在分散式硝酸盐去除和饮用水处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图片

小结

本研究弥补了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应用于实际水处理时的高催化剂成本和质量传输速率限制的局限性。CNT-EM模块化体系提高了商业化分散式饮用水硝酸盐去除的应用潜力。研究展示了调控电活性膜中膜渗透参数在高活性下实现高效反应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不依赖于高效催化材料设计的反应动力学调控方法

本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纳米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

‘’
图片

作者简介

范颖正:美国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Lea R. Winter组博士后,博士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导师:Baikun Li)。主要从事电化学传感器和穿透式电活性膜的研究,包括:1)结合电位传感器和多模态数据处理算法构建智能水设施;2)电活性膜的低浓度污水处理技术;3)新型电化学海⽔直接碳捕集与转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Water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CS Sensors等环境和传感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篇。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委Nanotechnology-Enabled Water Treatment Fellow奖(2023)、清华大学碳未来青年研究者荣誉奖(2024)等荣誉


王潇雄国家级青年人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SIGS) 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过滤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研究,包括:1)电过滤污染物转化脱除;2)电化学海水资源回收与新能源生产;3)电活性膜污堵控制与消毒。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WaterPNA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篇均IF2023-2024= 12.1),论文引用数2000余次,H因子23。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课题组(www.sigs.tsinghua.edu.cn/wxx/main.htm招聘电化学方向博士后,有意者欢迎联系


Lea R. Winter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能源、水、气候交汇的电化学过程研究,包括:1)可持续循环过程开发;2)绿色固氮肥料和燃料生产;3)二氧化碳化学品和燃料转化;4)废水污染物高价值与水处理。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WaterPNASJoul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获加州理工学院青年研究员讲座系列奖(2022)、北美催化学会Kokes奖(2019)、哥伦比亚工程Grossman奖学金(2018)等荣誉。

课题组网址:https://winterlab.yale.edu/


转自环境人Environmentor,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1-024-00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