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ch
EN/中文
导航
关于我们
中心概况
新闻动态
新闻速递
创新动态
交叉创新
X-Research
X-Seminar
X-Platform
中心团队
研究团队
核心成员
合作成员
博士后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
招生招聘
教职工/博士后招聘
博士/硕士招生
2025结构超滑大会
2024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在清华SIGS启动
“智能表面研讨会2023”圆满落幕
X-创变者未来领袖智汇坊
中心概况
清华SIGS计划以双螺旋中心(Center of Double Helix CDH)为大湾区清华品牌发展战略的关键抓手,是在清华SIGS“6+1”优势交叉学科与丰富国际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清华钱班人才培养创新理念,共同构建跨学科开放式交叉学科平台。CDH于2023年2月25日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探索科研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双螺旋模式,实现从零到一的本土原创性科学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融合,为新科技产业落地构建开放式的合作生态,助力清华SIGS交叉学科领域技术产业落地,实现以人才引领的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提供充足推力。CDH现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信息大楼与国际一期大楼建有超过700m2的实验中心、会议室与办公区域。
Read More
主要任务
突破关键技术,培养创新人才,孵化科技企业
创新管理
打破学科壁垒的陪长生态;学术大师、企业高管、政府舵手引导方向;重点突破高精密微纳尺度加工技术及其极端应用;面向未来10-15年的技术培育与孵化。
新闻动态
新闻速递
创新动态
More+
More+
X-Seminar 2024系列学术活动第2期——碳科学与技术的过去和未来
7月17日上午,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在能源与环境大楼501室,诚挚邀请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系主任Mauricio Terrones教授作以“The Past and Future of Carbon”(碳科学与技术的过去和未来)为主题的主旨报告,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吕瑞涛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贺艳兵教授、干林副教授、曹译丹副教授、余旷副教授等30余人线下参加了此次活动。材料研究院/SIGS女科协/双螺旋中心助理教授雷钰主持此次活动。报告中,Mauricio Terrones教授以碳材料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碳材料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多样组成形态。他生动地讲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Harry Kroto教授在发现C60过程中的科学故事及其研究价值。在讲解中,Terrones教授也详细介绍了碳材料从三维到二维再到一维的创新结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被誉为“碳素女皇”的Dresselhaus教授的卓越贡献。Dresselhaus教授在新型碳材料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她一生不懈追求科学的励志故事,为广大女性科学家树立了光辉榜样,激励她们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
X-Seminar 2024系列学术活动第2期——碳科学与技术的过去和未来
7月17日上午,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在能源与环境大楼501室,诚挚邀请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系主任Mauricio Terrones教授作以“The Past and Future of Carbon”(碳科学与技术的过去和未来)为主题的主旨报告,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吕瑞涛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贺艳兵教授、干林副教授、曹译丹副教授、余旷副教授等30余人线下参加了此次活动。材料研究院/SIGS女科协/双螺旋中心助理教授雷钰主持此次活动。报告中,Mauricio Terrones教授以碳材料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碳材料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多样组成形态。他生动地讲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Harry Kroto教授在发现C60过程中的科学故事及其研究价值。在讲解中,Terrones教授也详细介绍了碳材料从三维到二维再到一维的创新结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被誉为“碳素女皇”的Dresselhaus教授的卓越贡献。Dresselhaus教授在新型碳材料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她一生不懈追求科学的励志故事,为广大女性科学家树立了光辉榜样,激励她们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
2024/08/26
Read More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拔尖人才动能|2024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在清华SIGS启动
2024年5月24日-26日,由深圳零一学院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双螺旋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 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开幕式暨首站研讨会在深圳隆重召开。该研讨会的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2024年全国两会上怀进鹏部长关于“采取怎样措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讲话精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研讨会受到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科创局、深圳市教科院,南山区委组织部、南山区教育局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武晓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郑泉水,国务院原参事、乐平基金会理事长汤敏,北京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邹俊新,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陆一,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等嘉宾精彩致辞、重磅开讲,近80余位专家学者、创新教师济济一堂、集智共创,聚焦研讨会主题进行了多场分组研讨,直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深入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聚焦新质生产力 集智共创新时代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将发展“新质生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拔尖人才动能|2024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在清华SIGS启动
2024年5月24日-26日,由深圳零一学院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双螺旋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 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开幕式暨首站研讨会在深圳隆重召开。该研讨会的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2024年全国两会上怀进鹏部长关于“采取怎样措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讲话精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研讨会受到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科创局、深圳市教科院,南山区委组织部、南山区教育局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武晓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郑泉水,国务院原参事、乐平基金会理事长汤敏,北京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邹俊新,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陆一,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等嘉宾精彩致辞、重磅开讲,近80余位专家学者、创新教师济济一堂、集智共创,聚焦研讨会主题进行了多场分组研讨,直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深入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聚焦新质生产力 集智共创新时代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将发展“新质生
2024/05/29
Read More
X-Seminar2024系列学术活动第1期--Advanced Wireless Technologies for Next-Generation Bioelectronics
3月29日上午,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在信息楼1009室举办了“X-Seminar2024系列学术活动第1期”,本次活动邀请到清华SIGS数信院助理教授田曦先生作以《Advanced Wireless Technologies for Next-Generation Bioelectronics》为主题的主旨报告,线上及线下共计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SIGS助理教授董恺琛主持此次活动。报告中,田曦老师讲到自1958年第一台植入式起搏器问世以来,无线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生物电子设备中。然而,传统的系统依赖于笨重的组件,如天线、波导和相控阵来控制电磁场的传播,这反过来又产生了大量的能量需求并限制了系统的性能。在这次演讲中,田老师介绍其在先进无线技术方面的工作,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小型化、鲁棒化和高性能的无线生物电子系统,并演示了这些方法的应用,包括无线网络、传感和供电等。与会人员也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并从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等角度与马教授进行深入探讨,大家均表示受益匪浅。
X-Seminar2024系列学术活动第1期--Advanced Wireless Technologies for Next-Generation Bioelectronics
3月29日上午,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在信息楼1009室举办了“X-Seminar2024系列学术活动第1期”,本次活动邀请到清华SIGS数信院助理教授田曦先生作以《Advanced Wireless Technologies for Next-Generation Bioelectronics》为主题的主旨报告,线上及线下共计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SIGS助理教授董恺琛主持此次活动。报告中,田曦老师讲到自1958年第一台植入式起搏器问世以来,无线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生物电子设备中。然而,传统的系统依赖于笨重的组件,如天线、波导和相控阵来控制电磁场的传播,这反过来又产生了大量的能量需求并限制了系统的性能。在这次演讲中,田老师介绍其在先进无线技术方面的工作,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小型化、鲁棒化和高性能的无线生物电子系统,并演示了这些方法的应用,包括无线网络、传感和供电等。与会人员也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并从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等角度与马教授进行深入探讨,大家均表示受益匪浅。
2024/03/30
Read More
郑泉水院士:二十年跨界创新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2024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院士参加了于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举行的杰出学人讲座并作为主讲人发言。郑院士以“二十年跨界创新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为题,分享了自己在“自超滑”(原“结构超滑”)技术领域从零到一的艰辛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郑院士的演讲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科学创新的艰难与魅力,更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发。在演讲中,郑泉水院士详细回顾了自己二十年来在“自超滑”领域的创新历程。自超滑(原称“结构超滑”)是指两固体表面之间无润滑剂、直接接触滑移时磨损和摩擦系数都为零的奇妙状态。这项研究不仅难度大,更对突破毫米甚至纳米级的机械技术创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郑院士的创新之路始于2000年左右。当时,他深感自己在连续介质力学领域的研究已触及天花板,于是决定转向一个全新的领域——纳米力学。然而,纳米力学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连“纳米学”这个词都尚未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郑院士凭借对第一性原理的坚信,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第一性原理强调回归事物的本质
郑泉水院士:二十年跨界创新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2024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院士参加了于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举行的杰出学人讲座并作为主讲人发言。郑院士以“二十年跨界创新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为题,分享了自己在“自超滑”(原“结构超滑”)技术领域从零到一的艰辛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郑院士的演讲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科学创新的艰难与魅力,更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发。在演讲中,郑泉水院士详细回顾了自己二十年来在“自超滑”领域的创新历程。自超滑(原称“结构超滑”)是指两固体表面之间无润滑剂、直接接触滑移时磨损和摩擦系数都为零的奇妙状态。这项研究不仅难度大,更对突破毫米甚至纳米级的机械技术创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郑院士的创新之路始于2000年左右。当时,他深感自己在连续介质力学领域的研究已触及天花板,于是决定转向一个全新的领域——纳米力学。然而,纳米力学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连“纳米学”这个词都尚未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郑院士凭借对第一性原理的坚信,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第一性原理强调回归事物的本质
2024/12/02
Read More
清华学者制备电磁超表面传感器,可用于车载环境的非接触生理传感,将联合汽车厂商推进落地
近日,清华大学田曦教授和团队研发出一种基于电磁超表面的非接触式生理传感器,可在飞机和汽车等高动态环境中实现高灵敏度、抗干扰的生命体征监测。图 | 田曦(来源:田曦)该电磁超表面传感器采用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支持高压缩表面电磁波的传输,显著增强了无线信号与人体组织之间的近场交互。结合数字刺绣工艺,该结构可以无缝集成到安全带中,即使透过衣物也能在复杂动态环境下捕捉到微小的心跳和呼吸信号。这款基于电磁超表面的生物传感器通过结合无线传感技术与柔性可穿戴技术,可以实现动态环境下生理信号的非接触式监测,为传统无线传感器在复杂动态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来源:Nature Electronics)同时这款电磁超表面传感器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该结构通过高度压缩的表面电磁波传输,将无线信号的能量集中在传感器表面附近,放大无线信号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提高人体生理信号检测的灵敏度。与传统无线传感器相比,该设计提高了信号灵敏度,并且在多径反射和车辆振动干扰下仍能保持信号稳定性。此外,他们利用数字刺绣技术,通过在织物基底上刺绣导电纱线实现了电磁超表面结构。因此,该电磁超表面生物传感器可以无缝
清华学者制备电磁超表面传感器,可用于车载环境的非接触生理传感,将联合汽车厂商推进落地
近日,清华大学田曦教授和团队研发出一种基于电磁超表面的非接触式生理传感器,可在飞机和汽车等高动态环境中实现高灵敏度、抗干扰的生命体征监测。图 | 田曦(来源:田曦)该电磁超表面传感器采用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支持高压缩表面电磁波的传输,显著增强了无线信号与人体组织之间的近场交互。结合数字刺绣工艺,该结构可以无缝集成到安全带中,即使透过衣物也能在复杂动态环境下捕捉到微小的心跳和呼吸信号。这款基于电磁超表面的生物传感器通过结合无线传感技术与柔性可穿戴技术,可以实现动态环境下生理信号的非接触式监测,为传统无线传感器在复杂动态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来源:Nature Electronics)同时这款电磁超表面传感器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该结构通过高度压缩的表面电磁波传输,将无线信号的能量集中在传感器表面附近,放大无线信号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提高人体生理信号检测的灵敏度。与传统无线传感器相比,该设计提高了信号灵敏度,并且在多径反射和车辆振动干扰下仍能保持信号稳定性。此外,他们利用数字刺绣技术,通过在织物基底上刺绣导电纱线实现了电磁超表面结构。因此,该电磁超表面生物传感器可以无缝
2024/12/02
Read More
祝贺!董恺琛,2024年MINE青年科学家奖!
9月21日,由《微系统与纳米工程》(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MINE)期刊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 MINE青年学术沙龙”在陕西西安召开。学术沙龙包括四大主题,来自国内54所大学及研究院所的75位青年骨干学者在决赛现场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10余位微纳领域专家现场精彩点评。伊恩·怀特(Ian White)为获奖者颁奖(左三为董恺琛)我院助理教授董恺琛参会并作题为“零功耗相变式智能微纳器件”( Zero-power Phase-change Smart Micro/nano-devices)的学术报告,凭借其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荣获“2024 MINE青年科学家奖”(MINE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MINE执行主编崔天宏,英国巴斯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INE执行主编伊恩·怀特(Ian White)为获奖者代表颁发获奖证书。董恺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助理,双螺旋中心副主任。本
祝贺!董恺琛,2024年MINE青年科学家奖!
9月21日,由《微系统与纳米工程》(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MINE)期刊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4 MINE青年学术沙龙”在陕西西安召开。学术沙龙包括四大主题,来自国内54所大学及研究院所的75位青年骨干学者在决赛现场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10余位微纳领域专家现场精彩点评。伊恩·怀特(Ian White)为获奖者颁奖(左三为董恺琛)我院助理教授董恺琛参会并作题为“零功耗相变式智能微纳器件”( Zero-power Phase-change Smart Micro/nano-devices)的学术报告,凭借其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荣获“2024 MINE青年科学家奖”(MINE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凯特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MINE执行主编崔天宏,英国巴斯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INE执行主编伊恩·怀特(Ian White)为获奖者代表颁发获奖证书。董恺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助理,双螺旋中心副主任。本
2024/10/24
Read More
交叉创新
More +
X-Research
信息 / 光子
Info/Photonics
生物 / 化学
Bio/Chem
力学 / 机电
MEMS/NEMS
纳米 / 材料
Nano/Mater
X-Seminar
X-Seminar
2025 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 Conference (SSL 2025)
2025/01/06
活动时间:2025.1.19-22
活动地点: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国际一期
组织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主讲嘉宾:郑泉水院士等
X- Seminar 2024系列学术活动第1期—Advanced Wireless Technologies for Next-Generation Bioelectronics
2024/03/28
活动时间:2024年3月29日9:00-10:00
活动地点:腾讯会议:658-874-596
组织机构:双螺旋中心
主讲嘉宾:田曦
X-Seminar系列学术活动第5期-柔性二氧化钒薄膜及其智能器件
2023/10/30
活动时间:2023/11/3 14:00-15:00
活动地点:信息楼811室
组织机构:清华SIGS双螺旋中心
主讲嘉宾:马赫 副教授
智能表面研讨会 2023(Smart Surfaces 2023)报名通道已开启!
2023/07/21
活动时间:2023年8月7日 - 9日
活动地点: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组织机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双螺旋中心、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
主讲嘉宾:郑泉水 院士
X-Platform
构建“从零到一”的大联合科研中心,实现「创新教育→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
教育开放
人才开放
场地开放
资源开放
中心团队
研究团队
核心成员
合作成员
博士后
管理团队
管理委员会
职能管理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
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重大挑战问题为牵引,吸引全球顶尖导师/顶尖创新企业家深度参与培养全过程,让顶尖导师陪伴学生一起成长,形成“问题-学生-导师”三要素聚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打造引领全球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实现个体创新潜能充分绽放。打破传统学校年级、学科以及校园围墙束缚,利用新型数智平台技术,实现对高潜质创新学子的五维(全球学生、全球问题、全球导师、时间贯通、学科交叉)开放式培养。
创新教育
打破以知识结构建设为核心、学段分割的传统培养模式,首次实现以重大挑战性问题为牵引,以“进阶研究—精深学习”体系(Advanced Progressive Research for Intensive Learning, APRIL)为核心的人才“成长-冒尖”体系,辅以科学设计、逐级上升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等级认定”系统,为学生提供目标明确、反馈及时、能力适配的创新成长体验。